◆通讯员 彭 洪 马文平
在乌蒙山深处的彝良县,一场教育改革正悄然改变着无数学子的命运。曾经教育质量偏低、优质生源持续外流的山区小县,通过3年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破局:直面教育“痛点”动真格
2021年前的彝良教育,学校领导班子涣散、教师“躺平”现象频现、中考优良率仅7.69%、高考一本上线人数不足百人……面对群众“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迫切期盼,彝良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改革,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将教育改革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高位推动,将每年教育深改专项经费的预算提高到3000万元;投入13亿元资金,先后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4所(77个项目),新增学位15000余个,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乡村空”“城镇挤”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补齐了基础教育短板;采取“选校长、优师资、强素质、引名校、严奖惩”等措施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直击教育“顽疾”。
变革: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选优配强“领头雁”,打破传统任免模式,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选齐配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68人,认定各职级校长344人,其中一级校长1人,为41所中小学、幼儿园公开竞聘校(园)长。据了解,彝良以“讲政治、有情怀、善管理”为标准选聘校长,小草坝小学、长房中学、发界小学在校领导班子、教师、生源均不变,仅更换校长的情况下,短短2年间,教学成绩从全县落后水平提升至全县中上水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打好师资优化“组合拳”,整合全县238个编制,全部用于充实教师队伍,补齐了教学短板;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招录教师530余人,完成轮岗交流500余人次,优化了队伍结构;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检查,为学校和老师减负,让教师能够专注教学。
实施教师素质“跃升计划”,通过国培计划、跟岗培训等方式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培养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40余人,评选认定市级、县级骨干教师1000余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骨干教师”26人;借力“组团式”帮扶等外力赋能,引进18名优秀管理人才,组建12个教研联盟、8个名师工作室,形成“教”“研”相长机制。
名校引领“鲶鱼效应”,先后引入神州天立教育集团、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优质资源,创办彝良天立学校、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新城中学,倒逼本地学校升级提质,吸引本地优质生源县内就读3800余人,周边县(区)学生到彝良就学800余人,回流优质生源超过200人。
奖惩分明“双向激励”,表彰奖励300余名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对教学成绩连续处于末位的32名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拒绝“躺平”。
成效:教育质量“三级跳”
3年改革,数据见证了彝良教育的蜕变,中考优良率从2020年的7.69%增至2023年的32.25%,平均分提升69分,高分段人数进入全市前列;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比2020年增长357.5%、二本上线人数增长97.89%;2024年,群众对教育改革成效的认可度达95%。
回顾过去,彝良教育改革硕果累累,教育质量实现了“三级跳”。站在新起点,今年彝良教育正朝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8%,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全市领先迈进。展望未来,彝良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持续进阶,朝着“昭通一流、云南领先”的教育强县目标稳步迈进,致力于打造滇东北教育高地,让将军故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
来源:昭通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