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3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第二步,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粮食安全“紧平衡”态势背景下,方案犹如一记重锤,叩响了新时代“耕地保卫战”的战鼓。纵观全文,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以“硬举措”夯实粮食安全“软实力”。方案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水资源优化、科技应用深度融合。通过“一平两通三提升”建设标准推动农田基础设施从“保基本”向“提效能”升级,直指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痛点。分区域、分类型的差异化建设布局,尤其对黑土地保护、梯田改造、节水灌溉等关键领域的精准施策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为破解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地力退化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看点二:以“全链条”机制护航长效发展。方案创新性地构建了“建管并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从项目储备、资金监管到竣工验收、运营管护,形成闭环管理,尤其是明确工程质量终身追责和动态跟踪分级评价机制,直指以往农田建设“重立项轻管护”的顽疾。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探索保险机制、强化农民参与监督等多元共治模式,既缓解了财政压力,又激活了市场与社会活力,为农田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看点三:以“农民主体”书写田野新答卷。方案多次强调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项目设计、施工、管护等环节充分吸纳群众意见。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思路,既能避免“一刀切”政策与地方实际脱节,也有助于调动农民主动维护农田设施的积极性。此外,方案与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品牌化等已有措施相配套,进一步打通了“农田提质—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良性循环,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真正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但这场“耕地保卫战”的深层挑战不容小觑。在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投入效率和效益?在工程实施层面,如何避免“数字造田”“形象工程”等异化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式解决方案。方案提出的工程质量终身追责、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举措,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的制度回应,通过“严管+严查+严惩”三位一体推进,既斩断伸向农田建设的“黑手”,又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廉洁工程、放心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时代需求看,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压舱石”,更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从更宏大的历史维度看,是基础设施升级,更是农耕文明的现代重构,是“藏粮于地”战略与“藏粮于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更是大国小农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当全球粮食危机阴影挥之不去,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这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国家行动,不仅关乎14亿人的饭碗安全,更是在为全球粮食治理提供东方智慧。未来,唯有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科技赋能、激活农民主体意识,方能将“蓝图”转化为“实景图”,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作者丨中国三农发布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