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开幕
2025-03-31 11:01:44

图片




  3月29日,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交流减贫经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促乡村全面振兴,共谋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共促乡村全面振兴共谋现代化发展”主题,围 绕“农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4个专题论坛进行了交流分享。与会嘉宾表示,消除贫困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之一。中国的减贫和发展实践,可以为各国推进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希望各国在把握好发展主题,用好绿色资源,守护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文化产业,有效激活科技引擎,让更多农村人口增长技能本领、提升文化素养,推进乡村文明等方面携手合作,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

  怒江论坛自创办以来,聚焦减贫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开展国际交流,成为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分享发展经验的重要平台。与会嘉宾建议把怒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展示好,讲好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好故事,促进减贫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各国人民。近年来,云南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全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化产业帮扶、创业就业服务和区域协作,加速铺建联农带农富农之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旅居云南”蓬勃发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为全球减贫治理、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云南智慧、云南经验、云南力量。云南的减贫实践成为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历史进程的缩影,也为全球减贫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论坛期间,发布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智库报告《乡村振兴新图景:怒江的探索与实践》,举行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怒江非遗“橙色工坊”揭牌仪式,怒江州人民政府与科大讯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还将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使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外文局、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共同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怒江州人民政府和中交集团承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云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等致辞。白俄罗斯前副总理阿纳托利·托济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喀麦隆、多米尼克、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佛得角、几内亚、牙买加、保加利亚、亚美尼亚、北马其顿、拉脱维亚、乍得、尼泊尔、阿尔巴尼亚、布基纳法索、加纳、秘鲁等国驻华使节出席论坛,论坛还邀请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商界领袖等共同参与。

  会议期间,中外嘉宾前往泸水市民族中学、和谐社区、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实地了解怒江农文旅融合、中央定点帮扶、乡村教育发展、搬迁后续帮扶、香料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情况。


 




和美云南 春暖怒江


图片






  3月29日,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交流减贫经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促乡村全面振兴,共谋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共谋现代化发展”主题,围绕“农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4个专题论坛及1个特别论坛进行交流分享。



共话振兴 探寻密码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3月的怒江,峡谷两岸木棉花、黄花铃木、山茶花竞相绽放。怒江州民族体育馆内,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正在举行。


  怒江论坛开幕会的特别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的专家学者,以及伊利集团、科大讯飞、平安集团的企业家代表,立足怒江乡村建设实际,共同为怒江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共绘怒江乡村振兴新画卷。
 
  过去几年,中国农业大学深度参与怒江州乡村振兴建设,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振兴路径。“怒江的‘三农’工作是一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也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杜太生说,今年将迎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怒江州合作,总结推广怒江经验,让怒江成为展示中国乡村振兴智慧的窗口。

  科大讯飞副总裁、讯飞医疗执行总裁尹大海作为怒江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分享了科大讯飞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怒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他表示,科大讯飞将进一步与怒江州开展务实合作,共谱怒江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怒江在峡谷沿岸、山坡、沟箐建起了一条条草果绿色长廊,在绿化美化千沟万壑的同时,实现了以生态‘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我已经第5次来怒江了,曾经的怒江贫困如影随形,如今实现‘一步千年’奇迹。今后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在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着演讲不断深入,与会者对减贫脱贫、乡村振兴、未来合作有了更全更新的认识。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怒江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引起与会嘉宾强烈共鸣。大家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必将为全球减贫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样本”。


聚焦特色 推进融合

  怒江大峡谷的雾气裹着草果香涌进“农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论坛的会场时,保加利亚驻华大使安德雷伊·特霍夫的发言直入主题:“云南的馈赠是双重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他认为,乡村旅游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所以云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这可以促进文化互鉴、相互理解与尊重,建立各国交往的桥梁,促进和平发展。


  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曾被怒江的贫困深深震撼。随着草果等产业逐步发展,怒江在快速改变。她认为,旅游业是新的增长点,这里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此外,发展攀岩、漂流等探险项目都很有前景。

  针对农文旅融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国际贸易与金融协会理事会理事蓬佩奥·德拉·波斯塔建议怒江借鉴“慢食运动”,鼓励云南利用资源优势、用新颖的方式进行文旅宣传,多层次开发精致旅游产品。

  福贡县老姆登村,2011年仅有8张床位的一家客栈,如今民宿鳞次栉比。“背包客找不到住处那晚,我就决定把都市梦种回故乡。”怒江州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受益人代表郁伍林返乡带领村民一起开客栈,让当地人一起增收致富。

  “乡愁是真实的记忆。”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感叹,要将城乡融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参与进来,方能实现真正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 拓宽领域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上,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区域发展中,中国与拉美国家面对的问题相似,中拉合作是双赢的,我们要共同制定一些标准和目标,多维度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巴西中巴绿色生态合作领域专家、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道格拉斯·德·卡斯特罗认为,加强绿色发展是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期待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怒江脱贫经验是否可以运用到其他国家呢?中非中小农协会(加纳)副主席卡菲·塞克波分享了他的观点。“这是加纳可以学习的模式。我们要借鉴中国的脱贫经验,循序渐进地去做,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他表示,“非洲90%以上的土地是可以耕作的,但目前农业生产产量低,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中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中国的经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农业生产,让人民脱离贫困。”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携手合作,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绿色发展理念必将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推动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继栋坦言,怒江论坛不仅仅是中国分享减贫经验的平台,更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跨越鸿沟 链接未来

  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专题论坛上,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数字技术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重塑乡村治理、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以实例阐释数字技术的三重变革: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监测正推动智慧农业从概念走向田间;电商直播重构农产品流通链路,乡村依托互联网将优质农产品直供消费者;远程医疗、智慧交通等公共服务创新,正在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沟壑”。他认为,通过绿色发展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分享了中国与阿根廷的合作案例:中国通过农村电商与基建经验,帮助阿根廷优化贫困人口管理,然而,技术迭代也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弱势群体因资源获取能力不足面临“数字贫困”,需通过技术转移、包容性经济模式等举措才能让他们共享数字红利。

  北京中拉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立朝以拉丁美洲国家的案例展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潜力。他建议,借今年底在巴西举办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契机,举办中拉绿色文化展览、论坛、青年工作坊等活动,以艺术为媒介传播中国乡村振兴经验,讲好中拉合作的绿色发展故事,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全球化。

传媒光影 交流对话

  3月29日中午,60多位来自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智库研究机构代表,以及曾经到怒江采访过的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参加传媒光影·怒江巨变——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论坛。


  该活动作为2025怒江论坛的分论坛之一,致力于共同探索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减贫的伟大实践与卓越成就,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以怒江为例,用人物故事吸引国际关注,传播中国脱贫经验”“通过创新叙事方法、制作短视频、参加纪实摄影展等方式,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未来还可利用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国际传播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影像化呈现和共情传播很重要”……现场,嘉宾们围绕国际传播“纽带是谁”“如何触达”“微力量”,以及如何落地怎样生根、本土与全球对话等关键词,展开交流对话。

  “Hello,怒江!Hello,世界!我们是乡土国际传播官,正在向世界分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论坛上,乡土国际传播官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将招募村民、在地创作者、博主等参与,通过短视频向世界展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邀请大家来怒江、来云南旅居,期待通过来自乡土的作者推动怒江国际传播,提升公众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峡谷回荡协奏曲


图片

居民在车间制作棒球






  春日的怒江大峡谷在云雾蒸腾中苏醒,现代化厂房与传统村落相映成趣的景象,恰似当地全面振兴的具象表达。


  在中交集团、上海对口帮扶的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内,140余种香料植物在示范区摇曳生姿,206种绿色香料系列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去年,园区年产值达2.6亿元,500多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闲时还能打短工增收。”泸水农业农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职员赵文姝指着半球形咖啡育苗大棚介绍,“棚内是30万株铁皮卡、波邦、云咖2号等咖啡品种幼苗,其中云咖2号是云南自主培育的品种。”目前,泸水市咖啡种植面积达3万亩,综合产值2.32亿元,带动了2813户咖农,年均收入达到2.68万元。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学到旅游,一条“香料+”产业链串起农业提质与文旅增值的双重愿景。

  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书写着产业振兴的篇章,易地搬迁社区的人间烟火则谱写着民生改善的旋律。

  泸水市和谐社区,这个安置了2524户10445人的社区,打造了小学、医院、超市等基础设施齐全的便民生活圈。

  在棒球加工车间里,女工们正缝制着棒球。大练地街道工作人员和骁谦介绍:“车间提供了153个就近就业岗位,工作时间灵活,采用计件工资机制,居民每加工一个棒球可收入3元。自2023年4月起,为进一步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企业与社区签订协议,每缝制一个棒球,企业拿出0.1元纳入社区集体经济。目前,车间每月平均生产棒球4万余个,发放工资12万余元,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6万余元。”搬迁户茶大姐说:“现在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里还设置了儿童娱乐区,挣钱、带娃‘两不误’,让带孩子的母亲也安心。”社区依托棒球加工车间、观品服装厂、一鹤服装厂3个就业帮扶车间,已实现400余人在社区就业。

  现代产业的脉动与安居工程的热度在山谷间交织,古老村落的文化基因被充分激活。

  雾里村傍水而居,60户居民仍走着古老的茶马古道,怒族人家依旧沿袭传统织造怒毯,粉黄蓝绿的丝线在腰织机上翻飞,成品既作生活用品,也成游客钟爱的文创伴手礼。有村民在屋子旁做石板粑粑,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村民介绍,加入鸡蛋、荞麦面和水搅拌均匀以后倒在烧热的石板上,再用木片平整为圆形状,等几分钟就能吃了。粑粑在石板之上受热,渐渐从气孔中溢出焦香,让人垂涎欲滴。

  “雾里村采用‘开放式旅游景区+民宿’的运营模式,2024年1月开始营业,去年村集体与运营公司的分红达20万元。运营企业还吸纳一部分本地村民参与管理工作。”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和晓娅说,现存的茶马古道雾里段位于怒江东岸,最窄处仅有1米宽,是目前贡山县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古道,吸引了不少探险爱好者和徒步爱好者前来。

  徒步到“三代桥”处,能看到怒江的“交通演变史”:从一次可供1人5马通行的第一代木板桥——朝红桥,到2004年桥身由钢板铺成的二代汽车吊桥,再到2017年建成的双向通行永久性汽车大桥——尼大当桥。桥影叠映,见证着交通升级让曾经贫困的怒江,天堑变通途,通往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声音






  中国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是以发展夯基。中国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与城市迈向共同富裕。二是以绿色赋能。乡村生态保护需与开发结合,怒江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草果产业,包括红河阿者科村在内的15个中国乡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等案例,展示着“含绿量即含金量”的实践路径。三是以科技驱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

  怒江州通过脱贫攻坚战,10多万人易地搬迁,交通、产业、生态全面升级,实现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千年跨越”。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数字技术是关键驱动力。互联网教育让偏远地区学子共享优质资源,远程医疗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电商助力特色产品走向全国。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与数字技术结合,为怒江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

  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累计8亿多人脱贫,这一历史性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中国政府以人民为核心,实施精准施策,确保“不落下一人”,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还致力于防止返贫,提出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

  我认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在于有一个清晰的总体愿景,并且在这一愿景下制定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施计划。如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我眼中所见是怒江畔新建的步道、繁荣的商业与儿童的笑容,这就是乡村发展最好的见证。

  ——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前总理顾问苏廷德拉·库尔卡尼

  在过去40年中,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可借鉴的脱贫方案,包括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多米尼克通过农业气候适应项目、青年创业基金和地热能开发等实践,也在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减贫路径。此外,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推动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也印证着国际合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

  中国农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赋能的实践经验为拉丁美洲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云南通过生态旅游激活乡村经济,智慧农业与电商平台重塑产销链,印证“绿水青山”与数字技术协同发展的成效。拉丁美洲国家虽然资源丰富,却面临基建滞后、数字鸿沟等挑战,需借鉴中国系统性政策如退耕还林、无人机灌溉等,并探索本土化路径。目前哥伦比亚通过技术合作优化咖啡种植等案例已初见成效。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厄瓜多尔前交通和公共工程部部长赫克托·比亚格兰·西佩达



撰文:李寿华 张若谷 郭小榕 张敏 姚程程 杨梦魂 严正华 和倩 郜莹霞 蔡晓欢 李玲 张敏
来源:云南日报


来源: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