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四个关键”
——来自云南省昭通市的实践与启示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过渡期以来,虽然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进步,个别县追上了全国平均水平,但大多数县仍处于全国县域发展的落后位置,脱贫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靠等问题依然存在。
云南省昭通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任务极重。过渡期以来,昭通主动想、扎实干,抓住了带动、匹配、转化、经营这四个关键,解决了群众增收靠什么、用资源换增收怎么换等问题,一些思路做法对今后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做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具有启示性意义。
启示:延链强链,释放产业联农带农潜能,要干的事情、待解的难题都不少。在过渡期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要久久为功。昭通在实践中抓住了三个关键,选准赛道抢占市场先机,龙头带动强链补链延链,联农带农让小农户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换来更大的增收空间。
就业是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关键。昭通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多的市,2024年,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1万人,111万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转移就业99万人,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四项收入的76%以上。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脱贫人口就业也面临新的问题,比如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招聘岗位还不够多等,不少短板、弱项集中在就业质量上。
改善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提高技能是关键。烟雨朦胧中,记者来到彝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罗孝全正忙着编制新一期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方案。“有实操技能,但缺乏理论基础,限制着农民工干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罗孝全告诉记者,彝良在浙江务工群众7.2万人,从事水电行业2万余人。为此,彝良县率先在外出务工群众聚集的浙江嘉善开展水电工双证培训,2022年以来,共计开展异地水电工培训550人。
“拿到双证,我们再帮他们匹配岗位,水电工月薪万元不成问题。”高兴之余,彝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罗正美也有一些烦恼,“目前,我们组织的异地培训只能面向彝良老乡,如能由省级层面统筹,所有滇籍农民工都能在各自就业的公司就地接受培训,就更好了。”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返乡一人,带富一方。镇雄是昭通第一人口大县,为解决部分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和返乡未就业问题,镇雄通过建平台、招小商,承接产业转移,以创业促就业。
“镇雄五金工”是云南叫得响的劳务品牌,10.2万名五金工长期在“中国门都”浙江永康务工。“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筑巢引凤’,建设了五金高新产业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纳群众就地就业。”镇雄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目前已招引12家企业入驻,吸纳了1304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昭通山多林广,生态资源独特,许多地方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为脱贫群众再辟一条增收路。
远看像森林,走近是竹林。在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万亩竹产业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方竹苍翠欲滴。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黎芸榜介绍,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高山陡坡上的竹子拔节生长,全县笋用竹林超百万亩。
认清竹子是资源,竹产业也可以“从天而降”。2023年,彝良县坚持“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不准砍除林中空地内的散生竹和林缘竹”的原则,进行低效竹林改造,使其达到生态与经济的最佳平衡。同时,新引进两家竹笋加工企业,整合1.79亿元衔接资金修建基地竹笋初制所等基础设施及对原企业扩能增产。2024年,全县竹林已投产75万亩,产鲜笋18.1万吨,产值21.72亿元。
三合村竹林承包大户王发贵告诉记者:“每年利用半个月时间抚育竹林,一个月时间采笋,2023年,1000亩的竹林采收的竹笋一共赚了130多万元。”
当生态资源优势迎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任务,竹产业还被“玩出了新花样”。登上三合村万亩竹产业示范基地瞭望台,记者看到,周边六七个本来呈点状的特色村寨被一条条设计统一、性能集成的采笋道串联起来。“这一条条采笋道不仅是产业路,还是旅游路。我们正规划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游客来此养眼洗肺、一步一景,大山深处的人们也能吃上‘旅游饭’。”黎芸榜说。
昭通,古称“乌蒙”。“乌者黑也,蒙者不通也”,山险水阻,“乌则昭之,蒙则通之”。如今,在昭通,生态资源打底产业发展,更多的人因此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以良好的生态为基础,盘活房屋、土地等闲置资产,是各地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增收内生动力的普遍做法。但当下,一些地方仍会点到为止打造盆景式乡村,不仅缺乏持久生命力,而且有悖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要义。
昭通不然!其立足自身区位、气候等优势,跟紧乡村休闲、旅居市场需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引进专业经营团队,让农文旅融合业态不断生动丰盈起来。
千峰万仞、深谷溪涧,彝良县小草坝镇境内,小草坝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之相距仅2.1公里的宝藏村,天麻种上山坡,竹子栽到家门口,不仅富裕了村民,也提升了村庄颜值。
如何凭借这些优势,盘活闲置房屋等资源,将村庄颜值变价值?2022年,宝藏村借助“沪滇合作”资金,打造了乡村振兴休闲特色农业体验园,并委托乡村CEO团队运营和管理,获得的利润10%用于宝藏村经济联合社入社农户分红,10%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村级公益事业,30%作为乡村CEO团队成员提成,50%作为村集体发展滚动资金扩展业态。
如今再访宝藏,山间竹海林中游,现挖天麻药材养,特色民宿秘境住。小草坝镇镇长肖庆金告诉记者,2023年4月宝藏村开门迎客,每逢节假日,两三百元一间的民宿早早就被预订一空,目前经营性收入已达280余万元。
乌蒙凉意爽,秋城客如潮。每年夏日,平均气温20摄氏度的昭通,吸引着40万的“川渝避暑大军”。“我们考察了市场,每逢夏季,昭通民宿需求旺盛。”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熊娟看好昭通旅居经济发展势头,计划将街道易地搬迁景新社区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七八月租出去,也能得一笔进项。”
“易地搬迁社区管理已步入正轨,多想些新办法帮群众增加收入,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熊娟道出此番工作设想的初衷。
此外
3月24日
《农民日报》第5版刊发稿件
点赞昭通市彝良县
通过做强特色产业
健全联农机制
深化就业帮扶
当前,彝良县正推进天麻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计划开发天麻胶囊、即食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60亿元。
来源/农民日报 撰文 郜晋亮 张健楠 配图 张毅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