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年仅17岁的黄道军踏入了云南省昭通市铅锌矿(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成为一名浮选工人。面对复杂的工艺流程和陌生的设备,他从未退缩。白天,他紧跟着师傅学习技术;晚上,他则挑灯夜读《矿物加工》《选矿药剂》等专业书籍,用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下每一个技术细节。他坚信“勤能补拙”,自费购买书籍、参加培训,逐渐练就了仅凭肉眼就能判断矿石品位、通过泡沫颜色就能调整药剂用量的高超技艺。
创新引领,攻克行业技术难关
浮选是选矿的核心环节,而高硫铅锌矿的浮选更是行业的一大难题。在一次工艺试验中,黄道军发现操作技能和思路的不统一会导致高硫铅锌矿混合浮选中脱锌尾矿返浆量不稳定。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研究出了“平衡操作法”,成功解决了高硫铅锌矿混合浮选中脱锌尾矿返浆量不稳定的问题。

2021年,黄道军主动请缨,担任铅锌硫低碱顺序优先浮选工业试验的总指挥。面对铅精矿品位异常偏低的困境,他连续数日翻查资料、观察矿浆泡沫,最终提出了添加碳酸钠的解决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高碱分选模式,使锌回收率达到了行业标杆水平。
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副厂长何志红表示:“黄道军的这项技术创新,使得铅回收率提高了约1.93个百分点,锌回收率提高了约2.9个百分点,每年可为企业增收6000多万元。目前,我们公司的锌金属回收率已达96.38%,创造了行业的标杆。”
迎难而上,守护生产“生命线”
在同事们的眼中,黄道军就像是一位“急救队长”。2019年,公司高频细筛投用初期,渣浆泵“喘气”导致分级效果不理想,黄道军在现场连续驻守三天三夜,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设备升级时,球磨机电机轴瓦多次突发移位,他带领团队在闷热的厂房里持续奋战,有效降低了停机损失。更令人感动的是,2011年,在他儿子出生的当天,他接到球磨机故障的通知后,毅然离开了医院赶赴现场,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确保了生产线的平稳运行。

“不管在任何时候,无论家里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工作上有需要,我老婆都会支持我先去解决工作上的问题。”黄道军告诉记者,有了家人的支持,再大的困难他也能克服,“虽然辛苦,但每次攻克生产难题,看到良好的生产指标时,我心里都感到非常高兴。”
传承匠心,打造一流团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黄道军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了工作室,围绕新工艺研发、设备升级和技能培训开展攻关工作。他累计培养了浮选技师12人、工程师3人,攻克了“高黏度药剂添加”“浮选机精确控气”等多项行业难题。他坚持每天与工人交流操作技巧,手把手传授“听声辨故障”“观泡调药剂”等独门技艺,将团队打造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他带领的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磨浮班获得了中铝集团先进集体、中国铜业先进集体、“云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每天晚上12点,师傅都会发消息问我选矿技术指标,一旦指标出现问题,他就会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调整思路。”从2020年入职选矿技术员便跟随黄道军学习的程晶说道。“比别人多干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这是黄道军经常对他们说的话。
黄道军在选矿一线的坚守以及他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程晶。程晶说:“师傅是公司的优秀共产党员,如今我追随他的脚步成了预备党员,希望以后能像他一样,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走下去。”
从乌蒙山深处的选矿厂到行业内的“领军者”,黄道军用25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他的故事,是一线劳动者奋斗的缩影,激励着无数产业工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攀高峰,以匠心铸就辉煌的未来。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