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红薯丰收采挖时节。在彝良县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村民们开始忙着采挖红薯制作粉条,期待卖个好价钱。
红薯在彝良被人们称为红苕。每年农历10月,彝良县牛街、柳溪、洛旺等一带的村庄进入传统手工红苕粉条加工制作的旺季,村民们抢抓晴朗的好天气,互相帮助,互换活儿,请粉条师傅上门加工制作红苕粉条。
在彝良县洛旺乡云丰村,随处可见村民制作、晾晒粉条的繁忙身影。一杆杆、一排排粉条晾晒在竹竿上,如丝绸般随风飘动,仿佛晶莹剔透的粉条“帘子”,村民们穿梭其间,不停地抖摆、撕理着粉条,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乡村致富风景线。
彝良手工红苕粉条的制作传承历史悠久。手工制作的红苕粉条绿色环保,口感好,有劲道,且长时间煮也不易断,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每一根手工红苕粉条都饱含着村民们的辛勤汗水。从红薯的精心挑选开始,接着是繁琐的清洗过程,然后是粉碎、过滤,得到纯净的红薯淀粉。制作粉条的关键步骤是漏粉,更是考验师傅们的技艺。经验丰富的匠人将调好的淀粉糊通过特制的漏勺,粉条在热气腾腾的锅中成型,像是灵动的丝线在水中舞动,经过冷却、晾晒等若干道工序,最终成为晶莹剔透、口感筋道的红苕粉条。
“我是做红苕粉条的师傅,做了二三十年,每年十月出门做起,要做到腊月,一年要做十万斤左右。”粉条加工师傅李正材这样告诉记者。
过去,红苕粉条仅是村民自家食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村民们开始大量制作粉条,让手工粉条走进市场。
彝良洛旺乡云丰村村民王发会告诉记者:“今年的红苕要挖一万多斤,拿到街上去卖,红苕很不管(值)钱,只能卖到三到四千(元),如果加工成粉条就要卖到两万零点,卖粉条要卖到十二到十五元(一斤),就要翻几倍。”
据了解,在这个时令,彝良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制作红苕粉条的农户都很多,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不等。加工一斤红苕粉条需要0.9元的工钱,像李师傅这样一季可挣9万余元的工钱;一斤红苕粉条的价格在12元至15元,每户可增加几千到几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彝良县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大力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红薯,制作手工粉条走向市场。如今,红苕粉条这一传统产业正蓬勃发展,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走出大山,走向广阔的市场,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记者:代唐仙
编辑:周征宇
审核:王堂新
彝良县融媒体中心
0